摘要:作为学生,尤其是研究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以外,如何了解和适应学术研究的环境及其规范,是一门必修课。否则,学术研究的 武功 再高,在学术的 江湖 中,没有一定的德望,也很难占有一席之地。日前,在天津大学举行的中国科协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报告会上,
“作为学生,尤其是研究生,除了学习课本知识以外,如何了解和适应学术研究的环境及其规范,是一门必修课。否则,学术研究的“武功”再高,在学术的“江湖”中,没有一定的德望,也很难占有一席之地。日前,在天津大学举行的中国科协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报告会上,嘉宾们的现身说法,让在场的师生们学到了不少“江湖经验”。”
学术修养与道德自律非一日之功
惩戒须用“重刑”
在中国科协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副主席韦钰对于大学的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前景看好。她强调,关键其实在于领导的决心,只要校长、书记下定决心,能够处理一批人,就不会有人“往刀口上碰”。
韦钰表示,科学家应该守住一个道德的底线,超越底线的事情不能做。现在科学和社会的关系变化很大,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赚钱,完全可以走别的途径。但是,搞科研则不一样,需要以兴趣为先。至于出现违规行为以后,为了发表论文、评职称等都不是理由,因为行为本身就超越了科学道德的底线。
韦钰提到,不仅要对科学行为进行规范,更重要的是把规范执行下去。她提到,在有的国家,如果一个博士生有不诚信的记录(不一定是学术上的,包括信用卡不良记录等),甚至连博士学位都有可能拿不到,而不论你的学术研究做得怎么样。
对于国内的学术不端行为,据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南大学校长黄伯云介绍,实际上从国家层面到各个部委,一直到大学、科研院所都在努力遏制。不仅科技部、教育部、中科院、中国工程院、自然基金委、中国科协等分别制定了各自的道德规范,还建立了六部委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等,以期能共同抵制学术不端行为。尤其是近年来,各个部委针对学术不端行为,加大了惩罚力度。
黄伯云举例,以汉芯造假来看,就是一个典型的多部门联合处理的案例。同时,单独的部委也在下大力气进行学术不端行为的整治。而在一些基层单位,惩罚力度也不小。如在某理工大学,一位教授的博士学位论文从模型、数据到表述方法均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剽窃现象。对此,该校的2名院士、3名材料和化学学科资深博士生导师组成专家组,对举报的情况进行核查,最终认定论文确实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剽窃。结果是,该教授被撤销其博士学位,取消其博士生、硕士生指导教师资格,撤销其国家某工程中心负责人、教育部某工程开放实验室主任职务,免去其物理研究所所长职务。处罚力度由此可见一斑。
此外,为了学习先进国家的经验,相关部委还出国访问,求经问道。如2001年10月,中国科学院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代表团访问英国、法国和德国的14个机构;2002年12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学基金监督访问团访问美国;2007年8月,中国科协代表团访问美国、加拿大,等等。通过交流,不仅学习,相关部委还翻译出版有关科研伦理道德方面的著作、编辑学习资料等,以便于更多的科研人员能从中受益。
黄伯云认为,为了推动科技进步,必须加强科研道德与诚信建设。政府部门和科技组织对促进科研道德与诚信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而在科研道德体系建设过程中,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家丑不怕外扬
俗话说,家丑不外扬。实际上,报告中,专家们对于这种做法并不认同。天津大学校长龚克则现身说法。他提到了一个让他感到心痛的一名大四学生。这名学生是贫困生,家里的经济情况自不必言,学生的成绩相当优秀。然而,就在临毕业前一周的一次考试中,这名学生被发现替别人考试。面对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按理说,替考是严重的作弊行为,必须严肃处理;而从感情上来讲,一个贫困生,成绩还不错,能考上大学就很不容易了,马上就毕业,如果说被开除,似乎有点冤。思虑一番之后,龚克还是决定,开除这名学生。在自己的办公室,龚克和这名学生聊了很多,学生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最后表示,还要通过自己的努力,重新考到大学,继续学业。
对于这件事情,龚克认为,有些时候,处理类似的情况总有情理上的冲突,但是,维护规范、秩序是必要的。就在去年,天津大学还取消了两位有抄袭剽窃行为的博士生的学位。
事实上,对于净化学术环境,培养学生的学术道德规范,校方的态度确实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就谈到了他们非常支持该校的一位英语教师以其特有的方式来严格要求学生。原来,这位外聘来的英语教师在课程结束后要求学生写一篇论文,要陈述自己的观点,严禁时下比较流行的“复制粘贴”法。等学生的论文交上来,英语教师用一款专业的软件对论文进行扫描,以确定学生的论文是不是在网上“荡”的。果然,有一部分学生被查出,存在较为严重的大块引用别人的论文等现象。按照规则,这样的论文被判为不合格。如此一来,在学生中引起很大的反响,甚至有学生在校园的BBS上发帖,大有讨伐该英语教师之势。事情反映到学校,杨卫了解到具体情况后表示,学校支持这位英语教师的做法,学生应该以此为戒,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杨卫感慨,现在有的学生往往容易走极端。实际上,应该回头想一想,教师要求严格才是对自己真正负责。
重在引导学生
在报告中,院士们都在强调,搞学术研究,最重要的是有兴趣,虽然与现在的社会相比,环境发生很大的改变,但对于科学而言,最神圣的依然是好奇心。
同时,报告会上一个让在场的听众都很有兴趣的话题是,如何了解林林总总的规范,是一个避免犯错的最佳途径。也就是说,搞研究时尽可以放手干,但是,在发表成果时却需要谨慎。
杨卫以浙大的一名本科生(化名小刘)为例进行了解剖。一次,小刘读了国外的一篇学术论文,感觉很不错,对专业发展大有裨益。于是,小刘向老师推荐了这篇论文,老师也觉得很好,推荐小刘翻译这篇论文后去参加一个学术会议并介绍该论文。会议上,小刘翻译的论文被主办方看中,被收录到会议的论文集。然后,会议需要整理一些论文去发表,小刘翻译的论文又被选中。结果是,当论文在期刊上发表以后问题出来了:论文署名是小刘,虽然在正文之前,小刘也把原作者、翻译等情况说清楚了,但是,小刘能不能以自己的名义来署名呢?经过一番研究,学校决定,给予小刘记过处分。
然而事情到了小刘博士毕业时又被提了出来,即在这个问题上对于小刘的学术品行应该怎么看?是否可以给小刘授予博士学位?又经过一番探讨,学校认为,小刘本科时所犯的错误在主观上没有特别的恶意剽窃等意识,而且,其博士期间研究的专业领域也与当初相去甚远,研究能力等条件具备了博士毕业并获得学位的资格,因此,最终还是授予其博士学位。
杨卫提到的这个案例表明,从进入大学起,学生了解学术规范非常重要。而黄伯云表示,事实上,现在大学也意识到了这一问题,在一些高校,校方高度重视对学生的引导。
据黄伯云介绍,北京大学率先出台了学术道德规范,还设立专门的科研道德管理机构,并且设置了学术道德必修课,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如何规范自己的学术行为。不仅如此,该校还出台了全国第一个力求根除学术不正当行为的道德规范——《北京大学教师学术道德规范》。该规范历经了三年论证(1999~2002),分别在2002年和2007年进行了两次修订,可谓在全国高校中树立了榜样。
黄伯云表示,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要培养思想道德好的学生,就要依靠学风建设。老师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在影响学生,学生要树立好的思想道德还要依靠老师不断地给予学生各方面的帮助。所以,只有把教风搞好,老师诚实为人,扎扎实实教学,把精力放在学生身上,才能形成好的教风、学风和校风。
现场问答
在中国科协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报告会上,出席会议的院士和青年教师、学生就如何规范学术研究,多出创新成果进行了交流。
问:科学要追求真与美,实现自己的梦想。请问杨乐院士,在科研工作中如何处理以需求为导向的科研和以兴趣为导向的科研?
杨乐:这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并不矛盾,应该可以在两个方面都发挥作用,作出贡献。当然,搞科研的人首先要有兴趣,有一颗追求真和美的心,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学科造诣。在具备一定的资质以后,可以在研究中为人类、为祖国作贡献。要关注国民经济和国家安全方面的重大课题。
问:现在中国的工程技术方面和国外比还有差距,在创新过程中需要引进和学习,那么,请问黄伯云院士,怎样界定学习和剽窃?
黄伯云:学习实际上需要一个过程,不能说西方发达国家已经研究的,我们就不能做。我们要通过学术交流,才能不断学习和创新。要在别人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和研究,争取能有所创新和超越。就像办奥运一样,不能关起门来办,要有一种开放的精神。这样,搞研究才会有竞争,才会有动力。
问:请问王乃彦院士,我们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方面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呢?
王乃彦:学习和创新尤其在基础研究方面,一定要有自己的研究,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思路等,形成自己的知识产权。我们反对把别人的申请书照抄过来申请基金,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在实际上,我们也发现,国外也有类似的现象,抄我们的申请书在国外申请基金。现在高校和科研单位对基金申请的审查都非常严格,一旦发现弄虚作假,肯定会严肃处理。我们就有一个例子,一个研究人员,在出了问题以后,不仅被单位开除了公职,还被开除了军职。所以说,对于一般的失误,可能以教育为主;但对于极个别人,一定要坚决处理。
问:请问杨卫院士,对于影响学科建设的一些社会因素,应该怎样协调才能更有利于学科的发展?
杨卫:就我在国务院学位办当主任期间,处理过一些事情。比如,对于百篇优秀博士论文的评选就很严格和公正,论文都加以公示,有几篇论文就是因为查出问题被取消的。
在博士点的评选上,我们也遇到过前来活动的学校,也有的把学科建设的成果加以夸大等。那么就把申报材料放到网上(内部网络,以防止泄密)向同行公布的办法。这样一来,有单位就来投诉,指出某某申报材料的问题等。我们再组织专家核实,最终情况反馈回去。最后,浮夸的都没有被评上。
今后应该还会采取一些新的方式,以促进高校的学科建设良性发展。
问:请问杨乐院士,有的老师课上得很好,由于没有论文,职称却评不上;而有的老师仅根据类似的研究,发几十篇论文,您如何看待这种情况?
杨乐:对于老师来说,应该认真培养学生,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教学一定要搞好。当然,现在的一些管理制度也存在问题,管理者每年都希望教师来“报账单”,使得一些授课效果好的老师评不上职称。其实,对于搞教学的老师,应该允许其在3至4年内有一项有价值的研究即可。所以,应该反思一下我们有些制度是否合理。至于有的科研人员为了追求论文数量,将一篇论文的内容分为几篇甚至几十篇发表,这反映了我国成果评审体系中存在着问题,政策导向存在着偏差。现在应当鼓励创新和有价值的工作,对于论文和成果的评价不能简单地量化,最好由业内的专家进行评价。
(资料来源:科学时报2008年5月20日 记者:赵鹰)
(责任编辑:admin)